1. 51行业报告网移动版首页
  2. 产经新闻

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造船业多项经济指标同比下降

原标题:疫情阴霾下的中国造船业:多项指标下降 ,仍有一亮点

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,但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,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增长

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年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40%左右的中国造船业多项经济指标同比下降,形势不乐观。

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3月18日公布的《2020年1~2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》,受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影响,国际航运市场震荡下行,全球新船订单量大幅减少。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,但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,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增长。重点监测企业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下降。

数据显示,1~2月份,全国造船完工467万载重吨,同比下降26.7%。承接新船订单332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41.4%。2月底,手持船舶订单8031万载重吨,同比下降5.7%,比2018年底下降1.7%。

1~2月份,全国完工出口船453万载重吨,同比下降25.7%;承接出口船订单324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58%;2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7397万载重吨,同比下降3.9%。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的97.1%、97.7%和92.1%。

我国是世界航运、造船大国,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,在国际航运及造船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目前,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有1052家。

去年11月26日,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重组,组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,使之成为目前全球最大造船集团。单单这家集团就拥有科研院所、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147家,资产总额7900亿元,员工31万人,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的研发能力。

浙江舟山一造船厂。摄影/章轲

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介绍,中国已成为船舶出口第一大国。但近年来,受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、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增多、新船需求大幅下降的不利影响,新接订单量下降。

该协会“2019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”显示,2019年,全国完工出口船3353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6%;承接出口船订单2695万载重吨,同比下降15.9%。全球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下降,全球手持船舶订单下降至不足2亿载重吨,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。

与此同时,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的企业生产保障系数(手持船舶订单/近三年新船完工量均值)连续下降。截至2019年年底,韩国船企生产保障系数为1.94、日本船企生产保障系数为1.91,我国船企生产保障系数为2.1。

今年2月份时,受疫情影响,有船东担心客户倾向在日韩企业下单的可能。但近期,日本、韩国受疫情影响,订单和产能也在下降。

3月11日,日本船舶出口商协会(JSEA)发布日本船企2020年2月接单量的最新数据。2020年2月,日本船企接单量约66.5万总吨,同比下滑7%。手持订单量继续滑落,截至2月底已跌破1800万总吨仅有1783万总吨,是过去20年来的最低水平。

由于意大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持续升级,欧洲最大造船集团Fincantieri宣布其在意大利境内的全部4家船厂停工两周;3月10日,大宇造船海洋发布财报数据显示,2019年全年销售额达8.36万亿韩元(约合70.20亿美元),同比下降13%;营业利润为2928亿韩元(约合2.46亿美元),同比下降71%。大宇造船预计,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增加,船企暂时将面临困难时期。

2020年造船完工量分月情况。资料来源: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

2020年手持订单分月情况。 资料来源: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

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日前对媒体表示,过去几年,航运市场总体上处于低位徘徊,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、国际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和航运市场仍处于运力严重过剩的不利条件,今年飞出的新冠病毒疫情这只巨大的“黑天鹅”,短期内会严重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投资心理与预期,增添行情悲观气氛,进而会波及新造船市场。

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了解到,近期,多家造船企业防疫生产两手抓,正在加紧完成手上的订单。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为FSL建造的114K油轮N944/945船的配电板,在广州顺利完成设备外检;为山东海运81.2K散货船N936/N937船主机,在大连顺利完成台架试验和拆检。中国船舶集团所属沪东重机采用视频会议、邮件书面确认等新的商务谈判模式,获得5+3台低速柴油机合同,功率合计185628马力。

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表示,当前,国际新船需求持续处于较低水平,新船结构逐步向高技术、高附加值船舶转移。骨干船舶企业应持续加大高技术、高附加值船型的研发力度,发力智能制造,做好船型技术储备。

2020年1-2月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。 资料来源: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

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,仅供参考切勿作为投资依据。(若存在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联系:kf@51baogao.cn)